首页 > 体裁 > 励志 > 道德 > 道德规范与本真人格作文(精选5篇)

道德规范与本真人格作文(精选5篇)

   来源:作文咖    阅读: 3.18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篇一:道德规范与本真人格作文

道德规范与本真人格作文(精选5篇)

朱嘉熠

恪守道德,完善人格

前段时间的“丁真热”展现出当代人们对那些本真的人格的欣赏赞美,而对于把道德规范内化的人们的评价往往持狐疑态度。

但在我看来,人格正是在被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得以不断完善。

本真人格通常是内心未经世俗世界熏染的、保留孩童般天真的人,被道德内化后的人格是受到外在世界与环境的约束,从而拥有了良好的教养与规则意识的人。

本真人格受到赞美,原因在于他们拥有当代都市人生活中不曾拥有却渴望拥有的那种纯真气质。他们面对“低配”生活也能笑得如此开怀,面对外界的物欲横流却能始终秉承自身一贯的价值追求。

同时,有些人之所以认为道德规范内化的人并非完美人格,其原因在于他们认为受外界环境修正的人,其原始人格并不纯粹,而是在周遭环境约束下的无奈之举,人性很难经得起考验。

试想,无数次可能出现的杀戮、偷盗被浇灭在一念之间不往往是因为人们对于法律惩罚的畏惧吗?这样的认定也有道理。

然而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考虑,“本真的人”某种程度上也是受到环境影响。

丁真的生活环境远比我们的城市更加简单纯粹,自然不会面临城市生活中无数灵魂的考验。

而在都市中,权利的竞争、物质的攀比等诸多不稳定因素都极易让我们丧失人性中的本真。

不难看出,遵从道德规范是当今社会做人的最基本条件。因此在都市中恪守道德底线,逐步将其转化为内在品行,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要义。

更进一步来讲,我们只有将道德规范内化,才能保有本真的人格。

张桂梅是脱贫攻坚的道德楷模,她深谙女子教育的重要性,致力于教育事业。她秉持“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信念,即使身患多种疾病,也始终不离不弃地做一位不收取学费的高中校长,表达自己内心的生命情感,体现内心本真始终存在的“善端”。

可见,道德规范内化并不会使本真人格混杂,而是使之留存于心,使我们更能弘扬人性的光辉,更趋近完美人格。

值得注意的是,人性本真的背后也有其劣根性,从古至今,人的利己之心对名利等的追求从未停止,而该追求往往使人坠入无尽深渊。

反观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身边更是充斥着物欲与功利,人们对于发家致富与功成名就的渴望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在这样的环境中,道德规范的内化才是社会有序向前推进的原动力,才是将人的初心和使命紧紧捆绑的定心丸。

本真的人格受到我们的羡慕追捧,但把道德规范内化的人格又何尝不是完美人格呢?

篇二:道德规范与本真人格作文

肖禹

用道德塑造完美人格

生活中,许多人崇尚本真人格,因此,有人认为,受道德规范影响后的人格便不再是完美人格了。

纵使他们的本意可能是推崇孟子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但是我认为,在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中,保留人性本真的真善,必须要有道德的参与。

本真的人格是最真实的人格,也是自然、具有个性的人格,我们不否认本真的人格的独特魅力,但是也不能忽视它的自私与邪恶。

无视道德将本真人格与尽善尽美的完美人格简单地画上等号,着实不妥。

对于本真人格的追崇,并不是毫无道理:人们厌倦了在成人社会当中披着虚伪,讨好等外衣的人格,将目光投向了深埋在内心中的自我;

信息时代的来临也拉近了人们的距离,崇高因此被解构,人们也大多渴望真实人性的回归。

但是,因此而选择抛弃道德规范的影响,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

道德规范约束了我们的行为,维护了社会的公共秩序。其所谓“人之初,性本善”,不过只是本真的人格没有主观上加害于他人的想法。

自私,自利同样是本真人格所包含的一部分。若不加之以道德规范的约束,任凭其自由发展,最终结果也必将伤害到他人,无论是否有意。

更何况,“今人之性,生而好利,其善者伪矣”,如此观点也并非偏激。

斯坦福监狱即为人性本恶的最佳论据:在一个与世隔绝、无需受到约束的环境中,受试者之间的关系由最初的平等变为一方对另一方毫无人性的折磨,仅仅用了三天的时间。

由此可见,道德不仅仅是人格培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更是每个人在塑造人格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底线。

所谓完美人格的塑造过程,也就是在生活中不断将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

孔子所云“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便是对其最好的解释。

所谓从心所欲,便是本真人格最真实的体现,它真实、不虚伪、有个性、自然率性,但是却不逾矩,便是将外在的道德规范,自然得转化为他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所得到的结果。

我们无需对此事过于上心,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无时不刻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道德规范也无时不刻在矫正我们的人格,使我们不断地完善自我,以达到这种境界。

由此可见,完美的人格必然不是没有受到道德规范的影响的人性的本真。人格不仅受到个人主观意志的影响,也必然受到社会对其施加的压力。

在这纷繁杂乱的社会当中,保留最初始的那一份童真,将道德规范内化,保有深埋在内心的最基本的是非观等等,才是趋向完美人格的正确途径。

但是,道德规范的过度强调也可能造成对我们真实人性的过度压抑,进而使人格同质化,成为单向度的人。

他们一味将道德准则作为生活的基本要求,只会呆板地认同社会,从而缺乏了优秀人格应当具有的批判精神。单向度的社会是缺乏生气,呆板并且可怕的。

完美的人格并不是初始的本真,而是在道德的框架下,对本真的人格进行筛选,汰劣存优的一个过程。

只有为此不断付出时间,才可以不断进步,去向那完美的人格靠拢。

篇三:道德规范与本真人格作文

沈杨皓

追求道德之上的本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格,而社会生活中,本真的人格受到许多赞美。那么有人提出了疑问:这是否意味着把道德规范内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呢?

对此,我的看法是我们要追求道德之上的本真。

为什么本真的人格受到赞美?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拥有本真人格的人,有着这种向善的倾向,他们或许是大慈善家,或许是籍籍无名的志愿者,为社会发扬真善美的品德,于是被世人所赞美。

若是人人都有这种本真,它将成为一种常态而不会被广泛赞美。我们对此赞美的主要原因,我想,是出于本真人格在现代社会中的缺失。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现代社会上太多人被欲望所蒙蔽,本真荡然无存,甚至为了追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祸害他人;

还有一些人为了在职场中占有一席之地,不敢流露本性,只能展现虚假的一面,让虚伪成了社会中的常态。

长此以往,本真越来越少的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于是便有了对本真的赞美。

而道德是对我们日常行为的一种约束,它有时会让我们克制本性,要求我们依照规范行事。我认为这与“本真”并不冲突,两者是互补的关系。

这或许可以用荀子的“性恶论”来解释。人心中的本性即使天生向善,也有发展为恶的可能性。善恶是并存的,即使是所谓本真的人格也有阴暗的一面,不免会有恶念。

这时道德对此进行规范,以理智克制恶念,虽然对本真所限制,但使我们的行为更加正确。

在这基础之上,我认为把道德规范内化并不会破坏“完美人格”。

“完美人格”并不是指不受外界干扰而纯粹的本性,本真也不是完美人格的唯一要求。

完美人格是一种在自我独特人格基础上发展出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格。

道德规范内化的本质就是约束本真人格中的恶念,激发人性中的美好,最终成为本真人格的补充。

本真人格具有的真善美是适合社会的,它需要建立在道德基础之上。

但需要我们注意的是,道德规范既能成为本真人格的补充,也能成为本真人格的限制。

在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中,如果过于看重道德规范而忽略了本真,那么它就会对真实人格造成压抑。

若是社会成了道德的社会而缺乏了个性,人们将变得单向度,社会将变得单一化,更不要提对本真人格的赞美了。这种道德规范是本真的枷锁而不是它的补充。

我们不仅要拥有本真的人格,更应将其处于道德规范之下。我们应追求的是道德之上的本真。

篇四:道德规范与本真人格作文

封福林

本真不等同于完美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个性鲜明的人。他们率性而纯真,往往受到人们的称赞。当本真人格受到更多的赞美时,不禁引人思考,是否意味着把道德规范内化就不再是完美人格了呢?

“本真人格”指的是未加雕饰的的天性,真实的行为品质。

其之所以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是因为这种率性和纯真,它背后的真诚、个性化是人们所推崇的。

此外,在如今的社会中,如此率性真诚的人越发稀有,人们为了自身的利益更多选择互相虚与委蛇,带上了虚伪的面具。因此如此稀少而珍贵的人格,自然受到赞美。

本真与否并非与道德规范内化相互对立,而是互为补充的关系。

孟子提出“性善说”,而荀子持“性恶论”,其实,人性本质是本始质朴的自然之性,本真的人格是善恶兼具的人格,本真的人格最终何去何从,无疑取决于道德规范内化的结果。

因此,“完美”的人格并不应该只看重“真”,而更应该看重“德”的内里。

完美人格并非有着明文规定的标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境况,有着不同的表现。

若是在战乱纷飞的时代,帝王所需的完美人格是开疆扩土、吞并天下的野心和霸气;而对于孔孟,施仁政于民才是完美的人格。

魏晋之际,人们都把特立独行、恣睢浪荡当做完美的人格;但陶渊明却以归隐田园,自得其乐作为完美的人格。

因此,人格是否完美打上了深深的个人和阶级烙印,要根据不同的境况遭遇、时代背景来作判断。

所谓道德规范内化,是指人们遵从道德规范的指引,约束、修正自我,使自我的人格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标准,从而形成完美人格,成为一个有德之人。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伟大蓬勃,孕育着无限生机与活力。必须经过道德规范的洗涤、打磨、重塑,才能内化出符合当今社会需要、拥有时代精神的“完美人格”。

当然,道德规范内化也需要注意度。

因为有的道德规范并非是促使人们进步的准绳,反而是陈旧迂腐的束缚,甚至可能是对人性的压抑,可能让人失去自己的独立人格。

我们应该对那些不符合时代的道德规范有所甄别,合理地对道德规范进行内化。

完美人格是与时俱进的。

道德规范内化后的人格是否完美,不在于本真与否,而在于是否能够回应时代的需求,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篇五:道德规范与本真人格作文

刘晓睿

追求“真善”美

在如今的社会中,真性情往往会受到许多人的赞美。人们歌颂敢于展现自我的勇气,反感社交中的势利虚伪,这也是社会普遍意愿的体现。

人们之所以赞美本真人格,主要因为在个体步入社会之后,外界的干扰与压力骤然增加,在这种压迫之下,人们成为了所谓的“社畜”,每天看着上司的脸色行事,保持本真自我便成了一件少有的事。

人们从而开始欣赏或是羡慕坚持自我不被社会所改变的人,认为他们有一种反抗的精神与勇气。

既然本真人格受到很多赞美,那么把道德规范内化是否就意味着不再是所谓的“真性情”,或者说完美人格了呢?

依我看来,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人无完人,这世界上本不存在完美人格。

所谓的完美人格,不过是人们根据自我价值观所单方面认定的、最推崇的一种人格。人们认为他是完美的,因为这些被认定的“完美人格”往往与他们自身较为明显的的“不完美”所相反。

因而,这种所谓的“完美人格”充其量只是趋近于完美。

其次,所谓本真,并不是指回归原始人一般的,为了自己的欲望与私念不择手段。真性情会受到人们的赞美,正是建立在有道德约束的前提下。

在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下,在纷繁的世界中,保持自己的赤子之心,才是所谓“本真”。

人的本性中,不可避免地存在“恶”的一面。

早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理论中就提出,“本我”代表欲望,受意识抑制,遵循享乐原则;“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受制于超我;“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管理者,遵循道德原则。

如此看来,凡社会中的人,都不可能不受道德约束,任由本我作祟。本真之所以区别于本性,正是因为有了道德规范的限制。

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等人一直被视为是不拘于礼法的本真人格代表,但我们从不会说他们没有道德,相反,鲁迅称他们为“礼法真正的尊崇者”。

因此,本真人格与道德规范内化并不冲突,反而相辅相成,二者缺一不可。

“真”固然有其可贵之处,然而其中也难免包含本我的野蛮贪婪。道德的约束与内化帮助“真”向“善”发展,遏制了本我中的负面因素。

同时,一味追求道德,压制甚至失去自己的本真,那便成了墨守成规的古董,没有了有趣的灵魂,最终也会遭人厌弃。

可谓是“失去道德的本真带来灾难,没有本真的道德沦为无趣”。

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让人不断探寻,其一是头顶璀璨的星空,其一是心中的道德律令。”

道德规范和保持本真,即“真”与“善”,都是努力接近自己心中的“完美人格”的必要因素,且道德规范的内化才是这一目的的真正前提。

这便是我们平时常常挂在嘴边的“真善美”。

在道德规范中保持本性中率真美好的一面,才能体现一个人真正的人格美。

独立
奉献
美德
珍惜
细节
责任
微笑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