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原创专区 > 精选 > 关于民俗的作文(精选10篇)

关于民俗的作文(精选10篇)

   来源:作文咖    阅读: 1.65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篇一:关于民俗的作文

关于民俗的作文(精选10篇)

徐赫锶

东北有许多风俗,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东北的大秧歌和饮食。我的老家是一个小村庄,所以过年的时候依旧很保留以前的习俗。“正月里来是新春呀,青草芽儿往上升哎呦,天凭上日月你就人凭上心唉人凭上心唉,哪哈咿呀嘿……”伴随着欢快的歌曲,广播前面的老爷爷,老奶奶们都开始跳起来了。他们边唱歌边跳舞,又扭又唱,动作一致,就像一个人跳的一样,越跳越欢快,他们还拿着五彩的扇子,跳啊跳啊,就像一道亮丽的彩虹。每当这时,人们都聚过来观看。有的把小板凳拿出来,坐在那里看;有的坐在那儿唠起了家常;有的看得很兴奋,竟手舞足蹈起来;还有的在给他们打拍子。来来往往的人越来越多,小孩子们也上前凑热闹他们七上八下地跳起来,很有趣。人越聚越多,仿佛这不是在扭秧歌,而是在开一场盛大的舞林大会。

东北的扭秧歌让我印象深刻,当然,饮食也很有特色。东北最出名的饮食莫过于酸菜了,每到冬天,家家都会腌酸菜,拿一个大缸把白菜放进去,等到了冬天,每家每户都有酸菜的香味。猪肉炖白菜是每个东北人都吃过的菜品,隔一段时间就要吃一次。

我热爱东北,更喜爱东北淳朴的民风民俗。

篇二:关于民俗的作文

东北纯手工大酱

陈海毓

东北人就没有不知道大酱的,大酱是东北人生活中无法离开的副食,蒸炒蘸拌,样样离不开它。

过去的东北家家户户都做大酱,可现在已经很少见到有哪家哪户自己做纯手工大酱了,但我们家却一直坚持着这一门手艺,姥姥总说:“外面买的都不是百分百用黄豆做的,哪有自己家做的好,喷香喷香的,拿小葱蘸一下大酱咬一大口那叫一个舒坦!”

一到落叶离家的时候,姥姥就会翻出一大袋黄豆,将它焯水捞干捣成泥,最后还要压成一个个大酱砖头,做成这样还不能吃呢,要留到下年五月才能开启那道最重要的工程——下大酱。将大酱砖冲洗干净后放入那个小缸中按比例加入盐和水后封上盖子,让它整个夏天一直孤独的呆在缸里独自发酵。

这个过程一不留神,这个大酱里头可能就生蛆了,但这蛆对身体却也没什么危害,就是看着挺膈应人的。东北有句老话专说这大酱里的蛆“酱缸里面的蛆,不咬人膈应人”。我小时候口味特别重干吃大酱都不嫌齁,姥姥总是担心我盐吃多了对身体不好,就总是骗我说:“这大酱里可会生蛆呢,那蛆一不留神就会把你的肚子给穿破。”当时我看着这缸顿时就躲的远远的,好一段时间没敢吃大酱,就怕有蛆钻到我的肚子里。现在长大了也知道姥姥在故意吓唬我,但我仍然每次都配合姥姥装作一脸惊恐的模样张着大嘴惨叫着。但每次吃着大酱做出来的菜时,心里总是感觉暖暖的,那是姥姥温暖的爱在口中融化,流入心间。

但它除了生蛆却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像一句网络用语所言:“我就像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样样配它都好吃。豆腐它的晶莹有如白玉一般细腻温柔,有凝脂一般的肌肤披上大酱那深棕色的外套使其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让人更好奇它的滋味,用小勺轻轻舀起一块深棕色的豆腐,大酱浓厚的醇香与豆腐温润的细腻相得益彰,感受着它沿着舌尖入口即化的梦幻般的触觉却又留下无限的回味。

但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却早已经将纯手工大酱无情的淘汰,那么这项东北发源的手艺就这么消失了吗?不,我相信仍然有人像我们家一样传承着我们东北的大酱手艺,传承着我们东北的独特情怀,让全中国的人知道东北独有的特色。

篇三:关于民俗的作文

李宗泽

我奶奶家住在东北林区,早几年这里都是大片的平房,虽然现在都是楼房了,但这里至今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

以前他们住的都是火炕,它就是冬天的守护神、暖宝宝。它既能当作客厅的沙发、又能当作餐厅的椅子、还是卧室的大床。东北人都很好客,尤其到冬天农闲时,人们都爱串门。白天来人去客,大伙都盘腿围坐在火炕上,磕着瓜子、唠着家常,一晃小半天就过去了;吃饭时,一家人坐在火炕上,围在炕桌边,吃着小鸡炖蘑菇、大鹅炖酸菜、猪肉炖粉条……晚上睡觉,就更热闹了,一家人挤在一铺大炕上,就算窗外多么寒冷,睡在热乎乎的热炕头上,都不会觉得寒冷,在炕上,躺着、聊着,渐渐睡去,可如今却告别了那温暖的土炕。

现在虽然都住进了楼房,但他们依旧热情,好客。谁家做了美食,就会送给左右邻居,他们依旧热爱串门,一起唠家常、打牌、跳舞。

奶奶是秧歌队的一员,每到新年来临之际,也是她最忙的时候,大年初一早上,她就和伙伴们,去各个机关团体演出。去年我跟随奶奶的秧歌队,看见了他们热情似火的表演。在冷冽的寒风中,把那热情的敲锣打鼓声传如人们的耳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过年的扭秧歌团队上门演出,他们穿着鲜艳的服装,画着夸张的浓妆,有的人踩着高跷,但却十分灵活,他们好似烟花一样绚烂多彩。听奶奶说,扭秧歌最开始是农民插秧劳作时,为了缓解疲劳而一起唱跳的娱乐项目,既是迎接春天的到来,更是在为小秧苗注入力量。随着时间的演变扭秧歌变成了一种歌舞形式,为人们的空闲生活添资添彩,但随着各种新型文化的注入,年轻人不再关注扭秧歌,但是它却变成了广场舞大妈的最爱,它融入了现代生活而不是渐渐消失。

东北的民俗中充满热情豪放,对人对事都是真诚,如果你想了解这块白山黑水的土地,那么就跟我来吧。

篇四:关于民俗的作文

王梓旗

我生在东北,也长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的习俗时刻环绕在我的周围。

东北吃食很多,我最喜欢粘豆包。三姨姥爷做豆包做得好,只要有时间,一大袋冻的像冰一般硬的豆包就会给这些亲戚送去。粘豆包最传统的吃法就是蒸了,提前将豆包化好,然后放在锅里加热,几分钟后打开锅盖,一团热气就窜了出来刚出锅的豆包互相紧紧地贴在了一起,不愿分开。它入口也是一样粘,但里面的豆馅儿和刚蘸的白糖使人吃出了灶糖的感觉,只是豆包甜的与其他糖不同。

秧歌也是东北的习俗之一,但我之前却对它没有好感。没上初中时姥姥总是想让我和她一起去公园散步,但我总是连连拒绝——公园里的秧歌队声音实在是太大了。偶尔路过几次,现在还记忆犹新。一群“老头老太太”洋溢着笑容,穿着花花绿绿的衣服,手里拿着扭秧歌专用的扇子和手绢挥舞,整齐地踏着舞步。旁边的伴奏甚至还不如舞蹈,震耳欲聋。老爷爷们十分卖力,吹喇叭的脸通红,腮帮子鼓的老高;敲鼓的用力抡着鼓棒,发出“邦邦邦”的声音。看着他们总有种过年的喜庆。家离公园不远,那时每天晚上都能听见他们的声音,但现在不知道为什么他们不再扭秧歌了,一直不喜欢秧歌的我还总觉得晚上缺了什么,也许是因为东北秧歌的热情吧。

东北的冬天游客多,因为这里的雪大,可以滑雪,但这是近几年才有的,爸爸妈妈那时候玩的都是爬犁。爬犁不同于雪橇,它只能让人坐在上面自己用两个长长的“铁钉”来前行。靠人拉多没劲!自己坐在上面,与其他人互相追逐才有玩的劲头。而且东北湖上的冰厚,附近没有湖,小区里也总有个结冰的地方,穿个不防滑的鞋,在上面使劲一滑,也能滑出很远。

进入东北,不是靠地图和路标,而是因为看见东北的传统与文化和“东北人”。

篇五:关于民俗的作文

许航硕

寒风吹走了路上的行人,可却吹来了腊月中人们久久期待的腊八。

大清早,天没有一点光亮,姥姥家便忙碌起来了。四五平米的厨房里,全家人挤在里面,欢声笑语中夹杂着锅碗瓢盆碰撞的“叮叮当当”。

我揉着眼睛靠在厨房门上,灶台旁的台子上摆了不下十个碗,装着不同的粮食谷物。

姥爷朝我摆摆手,说:“大孙儿,一会儿喝腊八粥!”然后便去剥花生粒上的薄皮了。

红枣、花生、莲子、红豆……一眼打量过去,舔着嘴唇,恨不得生着就把他们全吃进肚。忙忙碌碌中,很快,花生、白果都已露出白身子了——一切都准备好了。十几个碗中不重样的米,都倒进了一个大锅中,哗哗的加入没过米好一大截的水,好像一个小湖——清澈得能看见下面小石子的湖。

扣上大铁盖子,锅下的煤气灶蹿起了火苗。粥得煮上一小时,这一小时分外地漫长,闻着那香甜的味儿,嘴里却饿得发苦。

打开盖儿,热气中,隐约地,眯着眼,看到枣红色的粥吐着泡泡,里面的米翻腾着——那清澈的湖水被搅浑了似的。姥姥三只手指捏起一大块儿冰糖,冰糖下端先贴着粥面,松开手,冰糖缓缓沉了下去。煮好后,除了送亲友的,自己家喝的,锅中定要留下些,寓意着年年有余。

“传说这粥可还帮助了释迦摩尼修炼成佛呢!”姥姥打趣道。“那大孙儿可得多喝点啊!”姥爷也接过了话茬。

“腊七腊八,冻掉下巴。”不过,这腊八粥好似有魔力似的,喝上一碗寒冷便都被驱散了,留下的便只有家人同过腊八节的温暖,还有如“过了腊八就是年”所说对年的期盼。

篇六:关于民俗的作文

于孟桥

新年闹“狮”

这次的新年注定是不一般的。

拜年之际,偶然在墙上看见几张海报,“舞狮”标题登时让我来了兴致:“此景”作为中国民间传统表演艺术,认为能够驱邪辟鬼,而恰逢春节之季,舞狮助庆必定十分热闹新奇。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决定前往一探究竟。

阵阵敲锣打鼓声与欢呼声便相互混杂着传入我的耳中。那“咚锵咚锵咚咚锵”的声音在我脑中反复回响,挥之不去,带给我无限惊喜。今日所见竟然是青岛并不常见到的南狮,又称“醒狮”。南狮狮头有些接近传说中年兽的样子,且色彩艳丽,令人眼前一亮。其中的各种活动中,“大头佛”与“采青”等项目可谓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了。

随着一声响亮的“咚”,一红一金两只狮子中间,一个头戴“大头佛”、手里摇着大葵扇的人像喝醉了酒一样“乱入”舞台。他走近那头金狮子,一个翻身竟直接骑了上去,还用扇子轻蔑地拍了拍它的头。那金狮原本还能勉强忍耐,现在见此,哪受得了这样的“羞辱”,顿时“怒发冲冠”“火冒三丈”,开始在场地内狂奔,并使出“河东狮吼”的“大招”,那气势,气吞山河,惊天动地,好比真正的雄狮一样“万‘狮’莫当”。接着,只见他一个“咸鱼翻身”,把“大头佛”摔倒在了地上。看着“大头佛”滑稽的样子,全场人不约而同爆发出笑声,我也想:这个表演果真是新年闹“狮”!

“大头佛”灰溜溜地下台后,才真正到了舞狮的高潮——采青。相传“采青”原先是有“反清复明”之意,现时一般是取其意头,有“生猛”,生意兴隆的象征,遂大家对其特别期待。先是红狮子打头阵,率先一跃,整个跳了上梅花桩。它在梅花桩上来回地奔走,一会儿单脚向上一跳,一会儿后退几步,像是个顽皮的孩子。不久,那金狮子也轻轻松松地上来了,与红狮子相遇的时候,它便一侧身,与红狮子擦肩跃过,让观众们连连叫好。两狮越跳越高,是时间采青了。这时,红狮子来到了最高的一根木桩,下蹲,蓄力向上一跳,用大嘴把竹竿上的“青”咬了下来,人群便爆发出了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

一人挑逗,二狮争“青”,真是好一场新年闹“狮”啊!这个新年注定要大闹一场!

篇七:关于民俗的作文

白悦瑶

在很多人心中,东北是一个很“土”的地方,那里人们的语言,行为,都不是十分得体。但如果真正了解东北之后,你就会发现其实东北的人们很朴实。

都说好吃不如饺子,但这句话应该是对应北方的,听南方的朋友说,南方过年是吃混沌的。在东北,很多节日都吃饺子。过生日要吃,冬至要吃,小年要吃,大年三十也要吃,一吃还要吃三天……但这些也并非是所有东北人都做的。

东北的习俗在乡村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乡村快过年时,有的人家要杀猪,亲戚邻居都来帮忙,杀完后,这家人就会做一桌满汉全席,请大家吃饭。临走时还会给大家分一些猪肉。

在东北有一个词叫赶集,多在农村,每个村都有固定的一天为集,每周一次。大街小巷都是商品,有卖饰品的,有卖衣服的,有卖食品的,还有玩具等等。这一天商品全,价格便宜,人多还热闹。小孩都嚷嚷长辈买糖吃,小姑娘围着卖头花的摊子这个好看,那个好看的。大人们就想着多买点水果,蔬菜。赶集给人们平凡的生活添加了几分色彩。

北方的冬天也是非常有趣的。姥姥家附近有条河,冬天就结了冰。小孩,大人都喜欢在冰上滑,用东北话叫“打出溜滑”。一不注意,摔个四脚朝天,冬天穿的衣服厚,也不怎么疼,一同玩耍的人都不会关心摔疼了没,而是在一旁哈哈大笑,摔倒的人也不跟他们生气。

剪窗花是姑娘们喜欢做的事,一群姑娘精心设计,经过漫长的制作,在春节那天贴在窗户上。一走一过的人们看到就说:“你看,那是谁家啊,剪的窗花可真不错”。

早些年,东北人都喜欢扭秧歌,小曲一放,就知道这是东北的特色。不过近几年大多都是年纪较大的喜欢扭秧歌了。说来说去这些都是一波人,小的时候自己哼着小曲在炕上扭,大人见了一笑。等到年纪大了,就有一帮人去空旷的地方,放个小喇叭,全村人都听得到。

在很多南方人眼里,东北人有一股“农村”味,但我敢保证,只要你在东北待上一个月,你绝对不会这么想了。

篇八:关于民俗的作文

那些年东北的事儿

张子旭

往事霏微,忆来尤惜,流年的浪花拍打这辽阔的心迹,水波涤荡心河里的小船缓缓飘来,不经意间回到那个鎏金般的岁月。

土炕,1957年,小张在一个偏远的乡村出生,陪伴小张的是未满4岁的亲兄弟,与同乡的接生婆,和他的母亲还有那土炕,这土炕陪伴了小张的童年岁月,小张家庭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中有这三亩地,那是小张家庭收入的唯一来源,可以看出小张的家庭并不富裕,但是,他们却十分快乐,小张在未满月的时候就是在土炕上度过的,那土炕上的芦苇十分坚硬碰到小张稚嫩的皮肤有时候会被擦破皮,时间长了,小张的母亲感觉苦了孩子,于是在土炕上铺了一层较厚的被,那棉被直到小张4岁时才被收起来,但是早已经变得杂七八糟,棉絮挂在个个地方,芦苇上,被里,甚至枕头上,小张4岁之后一直很快乐,和两个哥哥在一起玩耍,他们喜欢在土炕上跑来跑去,那时候土炕是他们的乐园,这份快乐维持的小张8岁,家中决定送到镇里的小学读书,小张每天都是父亲用老毛驴的车接送,冬天是十分寒冷的,小张坐在冰冷的木板上,蜷缩着身子,一动不动,那时候土炕是小张的精神支柱,小张念书到高中,随着家中的长辈与两个哥哥和身边的弟弟妹妹,一起去农田里营生,一天的疲倦在土炕中吸收,那时候土炕是小张休息的地方。

杀猪烩菜,每年过年小张家中都会杀掉一头猪,辛辛苦苦养了一年就是为了这一天可以吃点好的,请来杀猪匠,安照规矩两斤猪下水和半斤猪肝是必备的,杀猪匠每次都会对小张的父亲说:爷们儿,今儿你家杀猪这乡里相邻的能不能来蹭口啊?按照规矩,杀猪一定要请客所以这属于很正常的事,小张父亲就会说:哈哈,放心吧爷们儿,今儿我家杀猪你去帮忙吆喝吆喝这大过年儿的,咱也敞亮把。随着笑声的伴随与来的邻居们的围观,猪头落地的时候,要放鞭炮,为了祭天还要先把猪肉给村里的最老的送去,这一系列繁琐的习俗过后,才可以忙活,女人们则在厨房中忙的热火朝天,男人们坐在土炕上吸着卷烟侃侃而谈,谈论的大多都是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谁家的谁半夜路过墓地看见什么了,谁家的年轻漂亮姑娘让谁家小子娶走了,谁家的儿媳妇打婆婆。还有就是谈论关于一些人的事儿,这些人被说的面红耳赤就尴尬的离开了,但是要是在饭桌上在谈论关于生这些人的事儿就不好了,比如两个人喝多了,吵的热火朝天,就要有人拉架,但是如果对方脸皮薄就会转头离开,所以这是饭局一大忌,而小张小时候是对听到杀猪充满喜悦,长大后离开家乡对杀猪充满怀念,现在对杀猪充满感慨。

二人转,在小张很小的时候总是有些戏团来马路上搭建戏台,然后又蹦又跳,这些戏台可能是生产队花钱请的或者谁家有钱的老爷子过生日请来给老爷子看的,当时,一听说:今天下午有戏台子来。就会立刻放下手里的所有活,马上去家中找到小板凳,生怕去晚抢不到好位置,有些人不信,走到后才发现连站脚的地都没有,台上一个个浓妆艳抹,手里拿把花扇子,逗的台下的人哈哈大笑,这时候要是有个不懂事的孩子站出来喊:真没意思,还不如回家玩那家的大人脸面就会挂不住,找个借口把孩子领会家中,进行毒打,所以一般小孩子都不会去主动看,而小张小时候对于唱戏感到枯燥,长大后感到兴奋,现在是感到对那段岁痕迹的回味却无力。

是啊,现在都一切早以物是人非,改朝换代,土炕变成了席梦思,杀猪烩菜被披萨汉堡替代,二人转被流行歌曲挤压的无立足之地,小张变成老张。老张当了爷爷,满头苍银的白发,粗糙的手,老迈的身体,但是那颗被岁月深深烙印的心,始终未变…

篇九:关于民俗的作文

汪印轩

现代与古代交融、繁华与寂静兼具

即墨古城,一座有着丰富历史底蕴的古城。自公元596年迁至现址,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进入古城,人潮涌动。古城中,大街小巷仍保持着千年前的样子,但“牌坊”却换了。在古风建筑的衬托下,现代品牌的名字在牌坊中有种古今穿越的感觉。在各个大店铺门前,还有各种各样的小摊,人来人往,还有正在排队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大街小巷热热闹闹,欢天喜地,就如同千年前一般繁华。

正值春节,我便与同学一起前往了即墨古城。从高大的城墙外,完全感觉不出里面的情况,但是从车库上去时,才发现人山人海,周围都是小店。各种首饰,小吃,古玩,工艺品琳琅满目,直钩人眼球。虽然这些小店买的都是现代的物品,但却并没有违和感,每个小店都仿照古代小摊的小车设计,大店铺直接入驻古楼。

除了闹市长街,也有安静的地方。即墨古城中有居民区,也有几座小花园。喜欢汉服的游客可以穿着汉服来这些地方打一下卡,拍几张照,有种穿越回古代的感觉。

在古城中,每一条街道都是用原来城中街道的名字命名的,地区也是原来的规模、名字。在即墨古城,我推荐四大必游项目:古楼、城墙、鸭绿池戏台和民俗巡演。

古楼当然是古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了,即墨古城中,有几座古楼中还藏着历史的故事呢。县衙、展馆、文庙、真武庙、牌坊街(21座牌坊)、教堂等,都是即墨古城中著名的古迹。虽然经历过复原,但依然保持着原来的样子,充满历史的气息。行走在古城中,仿佛是一场时空的穿越。上千年的岁月,好像就浓缩在了座座仿古建筑里,青石板铺就的甬道里,又彷佛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中。沉浸于想象与回味中,一种乡愁文化同样也油然而生。

挺立着的城墙守卫着整座古城,将古城与外面隔开。来到城墙上,才发现这城墙竟然这么高,以至于我的同学因恐高症而不敢在城墙边缘走动,也无法从高处俯瞰古城美景。我很幸运,曾在特定日子,欣赏到古城墙上的灯展,美丽极了。

鸭绿池戏台位于财富民俗馆南,为双面戏台,南侧为鸭绿池,俗称“崖儿湾”流传着“鸭绿池的蛤蟆不鸣”的传说。在特定的时间点会有戏剧演出,到时在两侧的长廊中会挤满了人,中间空地上水泄不通,游客们都来听戏。无论懂行的,不懂的,听戏的,看热闹的,路过的,无不为台上演员精湛的技艺所折服。

民俗巡演,是即墨古城的“常驻项目”,有一支庞大的巡游表演队,其中有专司伴奏的锣鼓队,有跳舞的秧歌队,有演绎故事的表演队,这个队伍会在固定时间绕即墨古城巡游。这支巡游队饱含我们东方的文化气息,热热闹闹,经过之处必会有欢呼与笑声,为游客带来了不少欢乐。

即墨古城,真是一个现代与古代交融,繁华与寂静兼具的历史文化类景点。它不仅反映出中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让游客体验到了浓浓的民俗文化气息。我相信中国的文化一定会更好的传承下去。

篇十:关于民俗的作文

大话东北

雷懿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啊,那里有漫山遍野,大豆高粱……”回想起这首有趣、通俗的民歌,我也不禁发笑。想起来,这首歌和我还真有点相似呢!

东北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就要数秧歌了。秧歌队中欢快活泼的唢呐声、锣鼓声,在半空中被舞动起来的绸带,马上把我吸引到了队伍最近处。只见队伍中有的男男女女都穿着红色或桃红色的上衣、绿裤子,上再戴上朵鲜艳的大花,别提多精神了。有踩高跷的,有舞旱船的,还有迈着轻盈脚步扮演成神话人物的。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还有很多不知名的仙女。我最喜欢的是扮孙悟空的那位叔叔,当他路过我身边时,还拉起我的手,让我到队伍中和他一起扭秧歌。我开始很害羞,但是看还有很多小朋友已经加入其中,我也就鼓起勇气跟着鼓点一起扭了起来。队伍的四周满是观众,唢呐声不时地变化,不断地传来掌声和喝彩声。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笑容,这样愉快的气氛一直持续很久。每次回忆起这次活动,我的心里都充满了快乐。

话说东北的美食最有名的就要数小鸡炖蘑菇了。妈妈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鸡炖蘑菇,汤的上面漂着一层黄澄澄的油,一块块让人垂涎欲滴的鸡肉,深黄色的鸡肉与淡黄色的鸡汤结合成了一道人间美味!对了,还有清香四溢的蘑菇,蘑菇呈咖啡色,用小刀在顶部划了两个口子,这样美味、营养就更容易进去了。

说了这么多该尝尝了,我夹了一块蘑菇刚放进嘴里,咀嚼一下,就有很多汁流出来,那营养价值可高了,紧接着我又来了一块肉,那滋味更香、更鲜。

鸡汤把鸡肉的营养、鲜味以及蘑菇的爽滑、鲜露都综合了起来,另外还有小葱的醇香和生姜的辣味,让我胃口大增,喝了整整三大碗,我觉得这世界上只有小鸡炖蘑菇最合我的胃口了!一锅小鸡炖蘑菇下肚,嘴里却还有鸡肉与蘑菇的余香。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东北文化定会广泛在华夏传播。

精选
征文
竞赛
素材
单元
演讲稿
手抄报
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