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体裁 > 话题 >  > 读世界在书店中有感(精选5篇)作文

读世界在书店中有感(精选5篇)作文

   来源:作文咖    阅读: 2W 次
字号: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手机查看

篇一:读世界在书店中有感

读世界在书店中有感(精选5篇)作文

暑假中,我读到一本由英国作家亨利。希金斯所编写的书——《世界在书店中》。

这本书上有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这本书不是地名的索引,不是世界书店指南,而是十三位作家对书店这种特殊空间的私人回忆。对他们而言,书店是一种药或一种处方,是一座秘密花园,是抗议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台,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是一个既是灯塔也是洞穴的地方。”我们所生活的时代,是一个书店面临危机的时代。这些书店正在遭受着房租的恐吓,还遭受着因网络书店的挤压而产生的压力,并且读书人们也被更加轻松简单的娱乐方式所吸引。整本书通过这十三位作家的想法与回忆,以及对书店等不同地方的具体介绍,表达出对书店和读书价值的认可与赞扬。不管走到哪里,这书店都始终是他们的故乡,精神上的故乡。

在我的生活中,有许多读者都选择了更加轻松方便的娱乐方式,我周边的书店里每天也几乎无人光顾,大家都被其它的娱乐方式所吸引,当然在读完这本书前,我也不例外。但当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我才发现,这本书里的每一个故事都是温馨的,很多时刻,都会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来到书店的感觉,让我重新感受书店带给我的那种心安的感觉,那种愉快的感觉。每当我来到书店,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籍,我常常会产生一些渴望,这些渴望会让我如寻找猎物一般寻找那本令我感兴趣的书。如果找到了,那这就是我与书之间的一种缘分。在这之后,我的心中必定会萌发出更多更多的渴望,而往往这些对书的渴望,会让我感受到一些乐趣。这本书是十三位作家的书店回忆,确切的说应该是十三位老书痴的书店回忆,这些书店回忆,让我脱胎换骨,让我从不爱读书、不爱去书店,变成了一个不可救药的读书人。

篇二:读世界在书店中有感

书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灯塔,在快节奏的现代,书店成为很多人寻求心灵慰藉的港湾。对于每个爱书之人而言书店的意义都是具体的,有人被书店影响,也有人被书店治愈。于我而言,在书店中阅读,可以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用图书充实内心,让灵魂来一场五彩斑斓的旅行。

好书不厌百回读,这是一本13位当代作家写给书店的“温暖情书”!是他们对书店这种特殊空间的私人回忆,每位作家都会写到他们所钟爱的一家书店、一类书店文化或者一种具体的情感,是作者们与书店融为一体后被给予到的精神滋养。

因为热爱,所以驻足

“书店是一个让你驻足的地方”亨利·希金斯在开篇这样分享,即使囊中羞涩他也会花两顿晚饭钱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他还写道“今天,有一种普遍观点认为,为了人气和利润,书店除了卖书,还要擅长其它服务。但是,我想要在一家书店里找到的,仍然是对书本身的热爱。”对他而言,书店永远都在产生新的渴望,永远都在我们心中播种渴望,因为热爱,所以驻足。

正如我热爱排球,所以奋楫扬帆。自从加入了梦寐以求的校排球队,无论刮风下,我都能坚持每天早上六点准时到达训练场,先做准备运动然后从基本动作垫球练起。周老师细致地教我怎样把手臂夹紧垫球,我亦一丝不苟地认真练习,看似简单轻松的动作真实练起来就没那么轻松了,没过多久我就汗流满面,衣服也湿透了,前臂因为垫球又红又痛……石以砥焉,化钝为利,联想到运动员们能有优秀的成绩,肯定是用无数日夜的训练和汗水换来的,他们因为热爱所以全力以赴。源于热爱,终于坚持,我对自己说:“不管遇到任何困难,我都要坚持到底,坚持就是胜利!”我的书店在运动场!

因为热爱,所以创造

如斯特凡诺·本尼所认为:“绿棕榈书店已不复存在,但它的书,它的言辞,它的经验,仍在这个世间,在我的心中。”

的确,在我的心中:相比于图书馆的严肃,散落于街头巷尾的书店能给我更多的温暖与放松——窗外是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书店内却是混着油墨香气的岁月静好。晓风书屋是我们杭州人自己的“书屋”他创办于1996年,从一家只有24平米的小书店,经过了20多年岁月的沉淀,在杭州拥有多家分店。如今,晓风书屋不仅成为了杭州的一张不可抹去的文化名片,更是代表着杭州人的情怀——热情、勤劳创新。

我的家乡杭州,对于我来说,就是一家我热爱的“大书店”,我在这里生活、学习、成长。2023年9月,杭州将喜迎亚运会,我将这家书店的服务宗旨定为:迎接亚运会,当好东道主,创造新生活。我用辰辰、淙淙、莲莲的动漫形象作为书店宣传画,向全世界的友人展示最美杭州。这将会是读者们最爱驻足的书店,在这里每位读者都可以作为东道主创造美丽杭州:我的爸爸是老师,他们率先报名参加亚运会的引导志愿服务,鲜艳的红马甲就是一册册百科全书;我的妈妈是位医生,她为亚运志愿者们培训急救知识,亮眼的蓝背心就是一本本急救手册;我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努力践行光盘行动、垃圾分类,营造一家明亮整洁的杭州亚运书店。当然还有很多像我们家人一样普普通通的杭州市民,都在为建设这家杭州人自己的书店而努力:西湖十景、宋韵文化、大莲花、水上运动中心大喷泉……这简直就是一家动态的书店,处处传达着亚运精神。因为热爱,我们全力以赴!

世界上每一家书店都是不同的,但又不尽相同的,巴金说过:“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只要你像这本书中的作者们那样,坚守自己的初心,心怀热爱。那一定能在内心积蓄深沉持久的力量。热爱不是心血来潮的一闪念,也不会因为年节更替而稍纵即逝。无论这个世界如何变幻,让书店成为我们心灵的“诗意栖息地”吧!

篇三:读世界在书店中有感

大城市的角落,昏暗的老式灯光,温热的火炉,皮质的扶手椅,浓浓的墨臭与纸香,错落有致的书,破败或崭新的书脊,一个个故事,一段段书与人的因缘际会。

我们或多或少都去过书店,在净白的空间中,我嗅到的,是现代化的气息。我身边很多人去书店,只是买一本题集回家做。我幻想中的狭小而温馨的书店,就是这十三位作家所在的旧日欧式书店吧。

一名如文学延伸的手臂那样的店员,一位给予作者无限温情的老板,这些情谊深深地烙印在了作者的记忆深处。他们与顾客聊理想,聊情怀,让书挑准了对的人,激起人心中对书的无限渴望,甚至陌生的热望,将心中的压力与焦虑换成惬意与安闲。他们与读者的心在同一频率下共振,在言谈中创造了一个可以让心“偏安一隅”的地方。人们在书店中获得了新的人生定义,和永远无法被定义的人生。

与书相伴,更是别有一番风味。有时,能在梦里看到一本书,第二天拿出所有零用钱,像对付狡猾的猎物一样跑遍所有书店也要找到它;有时,进书店是为了找一本书,出书店时手里却捧着一本不一样的从未相识的书。书中,文学的产生与重生令人怦然心动,即使读完,仍念念不忘。读书又像是在隐蔽的角落中读着自我,那些不被人理解的情怀,可以尽情宣泄,将会有人倾听,并给予你最真挚的答复。

最终,人们对书店的感情,是不舍,是迷恋,是依靠,两者互为知己,惺惺相惜,产生无尽的放松愉悦之感。这就是书店的魅力所在,又怎须咖啡来烘托氛围?

可惜这样的书店,只有可能出现在作者的记忆当中。反观当下,莫说温馨的书店,就连普通的实体书店在面临着上涨的房租与逐渐稀少的顾客的危机下,已经越来越少,背后反映的,则是人们减少的对书的热爱,以及渐渐消融的书店文化与情怀。人与人,人与书的一份信任,一份温暖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网络书店所取代,取消了人们买书前阅读的权利,只顾着如何盈利。这样的书店,还能承载这大千世界吗?

热爱书的人们,请去书店中,找寻那一份昏黄的情缘。

篇四:读世界在书店中有感

惯常在周末的午后,我都会背上书包,骑车沿着小河路的一路绿荫去大悦城。无他,去后直奔四楼“言几又”。到了书店,熟门熟路地找个角落,摊开作业本,再起身去门口的堆场里找几本新出的样书,“虚度光阴”大半天。

这些日头绵长的午后,在言几又邂逅了《马未都说收藏》《狂热份子,群众运动圣经》《奥威尔传》……

设计独特的中空格局,使我无论从哪个方向取书,都只需要抬腿几步路程;高矮合适的桌几搭配木质的扶手椅,让我在舒适之余又不至于过度慵懒;柔和但是直射的灯光设计,让我在阅读和作业之余,既不费眼睛,又能保证足够的专注度和清醒的思维。

加上水吧上随手可得的、冷热齐备的柠檬水。

可是这个夏天,我不再骑行这条线路——言几又的倒闭,无疑在烦躁的暑热中又给了我当头一棒。是的,从门庭如市的大悦城大热门到人丁寥落的小卖场,只不过几年功夫。

伴随着书店的撤出,属于我的一个小世界也一同消失了。我暂时不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但是随之而来的,周末午后的茫然,直至心理上的彷徨,可能真的会持续很久,很久。

《世界在书店中》,收录了十三位作家对于书店这样的特殊空间的感想和回忆,在非常私人的情愫中,其实很多细节,是跟我有着巨大共鸣的。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在其中《两家书店的故事》里,就大致描述了这样的感情。“莱内尔书店里一直都放着好几把皮质扶手椅,让人感觉好像是在谁家里的客厅,而我们的读者坐着,就感觉像是在一个好客的人家里参加大派对。”当读到这一段时,难以言喻的、发自心底的激动让我一遍又一遍地重读。是了,有着切身体会,真正的“共鸣”才跃然纸上。

“大客厅”,贴切,难以置信。

如果是小客厅,则显得私密而局促,不得不照应同座者的情绪和动作,唯有“大”,才能显得出宽敞,通透,豁达,以及,小的,克制的自在。

说到这里,脑海里浮现出英剧《唐顿庄园》的书房。

四面到顶的书柜,罗马式样的高穹顶,爱奥尼克柱形成的廊形入口,空间建筑上的特定式样,增加了书房的威严与尊贵。但是顶上的藻井又是活泼而艳丽的花卉。老爷们在此待客,小姐们在此书信,甚至各种家族严肃事务,也在此得以宣布和探讨。

不同于剧中其他几个明显画外音“等级森严”的室内空间,全剧里,只有这个书房,是个让所有人可以自有出入,佃户来汇报业务,仆人来打理家务,管家来交代家事,主人来讨论社交安排,络绎不绝的客人在此迎来送往……可不可以这样理解,即便是在阶级堡垒森严的19世纪初的英伦大地,唯有书籍,给到了人们巨大的平等和尊严感,你我皆众生。

言几又当然没有如此阔绰的装帧和如此气派的格局,但是到顶的,周遭密集的书架,一样的,带来的富足感和安全感,平权感,也是一样的。

借由胡安的话:“最好的书店,是相会的地方,是文化交流的空间,是当我孤独时别无他处可去,可以让我独处的地方。在孤寂中消磨时光,在逝去的时光中找到什么。”

愿我们终此一生,都拥有自己的“莱内尔书店”。

篇五:读世界在书店中有感

菊花的芳香中,陶潜背手仰视南山;湖水的潺潺声中,梭罗与自然展开对话;民工的欢呼中,苏轼捧着东坡肉浅笑盈盈。

这三人,都寻得了自我精神的栖息之地:陶公忘情于田园阡陌,梭罗执着于无人的荒凉,苏轼立足于民心之上。同样,《世界在书店中》的作家则将精神埋藏在了书店里。

书中编录了十三位作家有关书店这一特殊空间的私人回忆。他们或是在书店“窃读”,或是近乎痴狂地跑遍乡镇只为搜寻一本或许根本不存在的立陶宛诗集,或是赶在暴风雪前到书店享受“最后的欢乐”。书店于他们,是一个吸引特立独行者、精神流浪者的磁场。在这里,他们找到了心灵的慰藉,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书店激发出他们的创造力和潜力,成为治愈心灵最有效的良药和处方,深深滋养着他们的灵魂。

不禁思索,书店为何对于他们有如此深厚的安慰,成为他们如此有效的助推剂呢?我尝试以阿莉·史密斯的身份代入,想象自己是一家二手书店的志愿者。翻开一本旧书,看到里面夹着“圣诞快乐,赠卡罗琳”的明信片,或是听到某人的惊呼:“这就是我一直在找的书!”这感觉是多么亲切啊!读者如书,年龄不一,各行各业,却都是真的爱书,或是真的爱这家书店,爱这个社区。他们来此捐书、看书,其实是来分享他们的喜好,为了让更多的人读到他们所喜爱的书籍,与更多的人产生思想的共鸣。史密斯在书店里,读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善意,书店,也因此成为了她在陈词滥调、巧言令色、人情淡薄的世事中治愈精神的姜汤。我似乎也慢慢地懂得了这个“特殊的世界”。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片精神的天空。“如果你有两块面包,你当用其中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穆罕默德如是说。人不能光靠物质生活,心灵的栖息之所就像一座灯塔,带领我们跳出浮华世俗,摆脱日常的烦忙与琐碎,寻觅生命中最本真的格调,认识真正的自已。现今,社会上弥漫着一种为物质穷忙的风气,很多人自以为相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却只知一味追逐所谓的名誉和金钱。殊不知纷乱尘世迷人眼,“穷忙族”也许能获得一笔财富,住上豪宅开了名车,但这难道就是生命的终极意义吗?如果到头来只落得一副干瘪的躯壳,湮没在竞争和利益的纠纷之中,遗失了心灵深处最纯真的那份美好,那么再富贵的生活撑起的也只是一具行尸走肉。与之相反的是《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他和现在的许多人一样,打拼黄原,四处揽工,为赚钱糊口辛苦劳作。然而,他在“平凡世界”里自有一片精神天空,书籍支撑起了他精神的全部,他常在夜晚破旧的窑洞中如饥似渴地阅读。是的,相比于那些终于富贵了的“穷忙族”,孙少平是平凡的,也是甘于清贫的,但他在精神上却是富有的,书本将永远指引着他以积极奋进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所有苦难。他有他自已的世界。

前不久,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在央视播出,一时间好评如潮。它讲述了形形色色的人与书籍的故事。其中有鱼水相依般爱书的学者,有靠书自学掌握十几门外语的图书管理员,还有自己省钱出力建成贫困地区图书馆的藏族僧侣……这其实就是《世界在书店中》的“电视版”。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充满不确定性,幸好还有书籍,让我们可以用长远的眼光对抗短视,用智慧的思辨对抗盲从,用宽容与理性对抗偏见,用有趣与幽默对抗无聊……书籍,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世界就在书店中。

阅读
网络
劳动
游戏
音乐
科技
规则
故宫